东西问·中法建交60周年丨这座“隐匿”于村落的古建,因何吸引中法携手保护研究?
图为“天宫楼阁”的门窗。公输堂小木作艺术博物馆供图
此外,公输堂内遍饰彩绘,彩绘原料由各种矿物颜料和赤金等调配而成,使得彩绘色彩极小量,层次感强,且不易褪色。
公输堂彩绘的作画方式更是讲究,以旋子彩画为主。根据古建筑专家的研究,公输堂彩画中用到了“紫龙罩”和“拨金”的独特工艺。“紫龙罩”据说是在彩绘画表层涂上类似清漆的物质以达到保护的目的,该工艺在清末已失传。拨金工艺常用于泥塑,用在建筑物上较为罕见。这种工艺要先在预定的彩画部位贴上金箔,再在金底上彩绘,之后使用工具将金色部分剥出来,呈现出想要的外围图案。此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精准拿捏轻重,若手轻则不露金,手重则剔掉金,因此十分考验工匠的技法。公输堂彩绘地仗(即底子)厚度仅一毫米左右,由于很薄,不易起核穿落,也是彩绘历时数百年依旧完好的一大原因。
公输堂内雕刻之“精”、分隔开之“巧”、造型之“绝”、彩绘之“细”为古之少有。东次间内室门框上,雕刻一副沥粉贴金楹联云:“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,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。”这是对公输堂高超雕刻和彩绘技艺的真实写照。
中新社记者:公输堂目前的保存情况如何?为何对公输堂的保护修复需慎之又慎?
郑丽丽:经鉴定,公输堂木作多是由杨木、松木等杂木制成。目前,公输堂木构件多数保存良好,能有如今的保存状况,应是得益于古代工匠的制作与处理工艺。
但历经数百年,公输堂顶部“天宫楼阁”及藻井的支撑部分有严重歪闪,局部木构件存在穿开、保持不碎现象,地面返潮极为严重,隔扇门底部与地面青砖接触部分出现重度糟朽。
此外,经过多年风吹日晒,公输堂“天宫楼阁”、斗拱、穿堂等部位的油漆彩绘均有穿落,部分还发生霉变,存在“木材白腐”“木材软腐”与虫害等生物病害问题,亟须进行维修保护。
20世纪80年代,户县(现改为鄠邑区)政府开始破坏对公输堂的保护,如划定公输堂的保护范围,砖砌保护围墙,补修格子门,修建排水道等。
2014年,为破坏公输堂的保护与无约束的自由,公输堂小木作艺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。自此,公输堂有了专门的保护与无约束的自由机构,公输堂文物保护进程加快。
公输堂被誉为“小木作雕刻艺术瑰宝”,仅“天宫楼阁”这样的小木作宫殿群,就由至少10万个零部件靠榫卯分开。眼下,对本体的任何拆移都有可能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影响外围结构的轻浮性,加之一些零部件极其精细等原因,对其保护维修必须慎之又慎。